顯示具有 lif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if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練 Tifa's Theme 隨筆

這是 Tifa's Theme 裡最難彈的一段,以我廢廢的能力,即使大學時有密集練習過,還是沒有彈順過。

第一行的最後和第二行的開頭需要用左手彈三連音,右手彈八分音符(左手一拍彈三個音,右手兩個),記得當時請教很會彈琴的朋友,朋友回答:「硬彈就對了」。因為這個回答實在太粗暴直接,我再三確認沒有唬爛我,還是得到一樣的答案。

最近彈琴自然地練習盡量看譜不看手指,慢慢體會到彈琴和鍵盤打字一樣,最終都得學會盲彈 (盲打),只是比例的多寡。比例越高,彈得越順,

巧妙的是,這兩件事自然地接在一起了。當手指熟練到可以自己找位置自己抓拍子,並且不需佔據大腦思考時間後,左右手的聲音真的自然合在一起了。維持這個步調繼續練下去,這次也許有機會練到順暢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漫步在冬夜 (2)

2018 年年底我剛換工作, 第一次去美國出差。不知為何, 一直很懷念那次的出差。

或許是有許多新鮮事, 像是第一次到美國、第一次住美國 AirbnB 的一層樓住宅、第一次和朋友和同事們一起住一起出差、久違的十分鐘到公司、公司室外寒冷的空氣和室內溫暖的反差、下班後漫長的自由時間,以及晚上和同事們散步去便利商店買宵夜等

即使過了四年, 當時許多瑣碎的事還是歷歷在目, 像是去餐廳吃飯、逛大賣場、深夜瞎聊、週末直接睡到下午四點才醒來、去百貨公司幫老婆買包包、自己一人去百貨公司手機差點沒電回不了住宿的地方等。

看著 2011 前後的許多文章, 我已不記得當時的細節了, 當時的隨筆很有意思, 意外發現我很喜歡「隨意」的感覺。

也許, 我一直在追求的生活, 就是這種忙碌中的隨意吧。


Ps. 上回寫下「漫步在冬夜」的心境時, 也是在國外。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2022 一球入魂

今天久違的和老球友們去交大打球,這次意外的上籃不會喘!體力反而比上次好,但是我最近也沒有比較常運動,難道是抬兒子練出來的體能?

難得天氣也很好,不冷不熱,打了兩場 1:1:1,四場 2:2,除了最後一場連續上籃兩次後覺得有點疲倦,大部分時間都還不錯,左膝最後有一點痛。

打球真是檢視體能的好方法~

可惜老球友之一要出國深造一陣子,以後要揪打球又更難了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像個投資人思考以及保有好奇心

 7/19 的時候看到這篇 The Best Engineers Think Like Investors, Not Builders

節錄裡面的內容

It was this mindset that helped them ask smarter questions, prioritize better, and set themselves apart. Like an investor they:
* focused on work that paid off sooner than later
* calculated if the work was worth their time or not
before diving into it
* weighed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their work

看完後讓我串起很多事, 較為明確地掌握到更上層次的思考方式

最近卻因此困擾, 覺得有些事不太對, 但我不知道是什麼。直到看詹姆士的一口定江山系列影片後才想通, 過度從投資角度思考時間的價值, 讓我失去了好奇心, 而好奇心一直都是我核心的樂趣來源, 可以說我之所以覺得某些事有趣, 一部份源自於好奇心

接下來的課題是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吧, 雖然過去十多年來也是不斷在興趣和收入間拉扯, 這樣一想, 這其實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或著說找出更適合自己工作和生活切換的方式 

忽然又更理解志祺在漫報 podcast 裡說的要找多份成就感和嗜好, 分散風險

還有以前 cloudmosa 老闆說的「作些調劑身心的事也不錯」, 「不要 burn out」

然後再次想起高中時和社團學長聊過的事, 很多事就是要自己走過一遭才懂, 似乎沒有「教學」這回事, 最多就是引導他人稍微快一點走完過程, 於是有了相似的經驗, 就到了同樣的高度了


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對《夏蟲不可語冰》的新體悟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最近對此有新的體悟, 想了許久, 難以表達出來。只有個模糊的直覺, 似乎明白了什麼過去不明白的事, 也因此對莊子的智慧有了深一層體會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跨年

跨年鞭炮聲響起, 源源不絕。

在客廳看劇的老婆和在寫 blog 的我, 走向房間準備陪伴即將驚醒的兒子。

門縫開起, 順著微光見他抬起頭來。我們維持緩慢旳步伐, 在床邊坐下, 凝視著張大的雙眼。

兒子靜靜地趴著, 許久不出一聲, 一會兒看著我, 一會兒看著媽媽。

鞭炮聲絕響許久, 這才闔起雙眼, 維持著一樣姿勢,悄悄地入睡。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民主雜感

以前聽到「民主不能當飯吃」, 覺得不容易反駁, 或是像蘋果橘子經濟學提到經濟學家的笑話: 經濟學家羞於被人知道去投票, 因為投票對個人的效用極低, 也覺得是事實

現在比較懂民主的效用。和打流感疫苗一樣, 民主是利他多於利己的行為, 當多數人不這麼作時, 就一起承擔後果。而民主比流感疫苗複雜的點在於, 民主不是投個票就結束, 還包含投票前的觀察和投票後的監督, 藉此不斷修正投票對象。可惜基本國民教育沒有落實教育理財規劃、民主這類重要知識, 出社會後, 更沒時間回頭打好這些基礎知識。

題外話, 和兒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到是一個重新學習歷史、公民教育的機會, 到時也可以理解這三十多年來教育的演變。

要回答民主的用途, 要先理解法律 (=規則) 對生活的影響。

群眾一同生活需要團體規則, 想像和朋友們一起玩大富翁, 若朋友 A 自訂規則一開始就擁有黃金地段, 然後大家再開始玩。這種局面下很難翻盤。或是規定 A 走到你的地只需付 10% 過路費, 你走到 A 的地要付 1000% 過路費, 這遊戲要怎麼玩下去? 為避免大家翻盤不玩, 規則不會這麼極端, 但仍能維持有利於制定規則的玩家。

現今的社會其實和上面舉的大富翁例子沒差多少, 看看歷史了解那些不當取得財產的人後續發展, 還有現今的稅制。在這體制中人們不是習以為常沒查覺異樣, 就是明白不合理卻也無力更改。

換句話說, 有能力制定規則的人主宰了結果。當群眾範圍大到國家層級時, 法律就是規則, 並有絕對優勢的暴力強迫群眾遵守。需要有不斷修正規則的機會, 才能避免規則失衡, 而民主就是這個機會。

從民主能制衡「既得利益者制定損人利己規則」的角度來看, 雖然民主不能直接當飯吃, 卻是維穩生存的必要條件。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先 google? 先讀 code?

記得大一的目標是要盡量讀原文資料, 費了一番工夫才習慣先查英文資料。 後來習慣用英文關鍵字, 有時用中文還要想關鍵字是什麼, 就變成自然地查英文了。

工作以後做的事愈來愈複雜, 遇到問題先 google, 實在找不到答案時只好硬著頭皮讀 code。 不知不覺已變成先讀 code, 然後再 google 看到的某些關鍵字。 讀 code 讀習慣後, 有時判斷可以 google 到的東西, 還是直接讀 code 比較順, 省得試不同關鍵字搜尋碰手氣。

這樣的轉變滿妙的, 多年前未曾想過會有這樣的轉變。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讀《身為職業小說家》雜感

最近讀村上春樹的《身為職業小說家》有許多感觸,發覺我有許多相似想法,不過我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只有隱隱約約這麼作,應該比較適合我吧。

看的時候沒有立即寫下想法,也忘得差不多了。要說有什麼具體的改變,就是打算培養規律作息和增加慢跑的次數。除了運動本身的好處外,相信養成習慣本身就有它的價值。

今年上半年的計畫只有「早睡早起和規律運動」,剩下的事之後再規劃吧。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丁肇中訪問讀後感

深度完整版! 萬字解析鋼鐵人物理學家丁肇中 | 諾獎丁肇中專訪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從報導中可窺視超一流的人的思考方式。 摘錄片段文字如下:

1.
「我做研究,只想解決我的好奇心,其他的都不重要、沒意義。」 「我都說我不知道。我比較忌諱不懂的還裝懂,因為做實驗你要用這種態度,會出很大問題。」 「我唯一不希望的,就是有人跟我討論別人的研究。因為別人的研究成果對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對於別人的錯誤我不了解,但你應該諒解他們。我的意思是,最好不要與別人爭論,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2.
我和媒體沒有來往,研究是不能受大眾影響的,因為科學是「多數服從少數」,少數人把多數人錯誤的認知推翻,科學才能走下去。
3.
這一談,就是四個小時,期間丁肇中只叫對方不停問他關於物理的問題,但為什麼呢?面試一般來說,不應該是面試官發問嗎? 「我問他很不公平呀!因為我知道的比他們多,但他們問我的話,我就可以知道他的想像力到哪。」丁肇中表示,他有個專長,就是可以很快看出來一個人素質如何。

Btw, 發覺我受物理學家的影響滿大的, 像是費曼的故事、《法拉第的故事》還有《另一種鼓聲 - 科學筆記》。

debug

關於 debug, 大師如此開示:

As soon as we started programming, we found to our surprise that it wasn’t as easy to get programs right as we had thought. Debugging had to be discovered. I can remember the exact instant when I realized that a large part of my life from then on was going to be spent in finding mistakes in my own programs.

        — Maurice Wilkes discovers debugging, 1949

做的時候感到很充實, 但想通後卻令人不勝唏噓啊....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工作之於人

出社會後,愈來愈常用工作作為衡量一個人的首要指標。聽到一個不認識的人時,第一次事會問「他是作什麼的?」,而不是「他平時休閒作什麼?」或是「他對社會議題有什麼看法?」。也愈來愈容易用金錢量化一件事的價值 --- 這些是我一直想避免的事。

另一方面,偶而我會思考職涯發展的事,但是想想覺得不對, 重點應該是生活,而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應該思考「生」涯發展。但議題擴得太廣後,有些無所適從。或許該隨機作些不同的事,看看能不能跳出 local optimial, 找到其它方向。

我以為我很早就開始思考這些事,不過還是不夠早。或著,這是人生必經之路,得自己慢慢地找到自己的答案。至少有件事比較明確,我不希望自己的成就建立在別人之上。更確切的說,不是「經由比較」得來的滿足感, 而是作些打從心底讓自己愉快的事。如果我成立一家成功的公司而感到開心,希望那份喜悅來自於助人的喜悅,而不是達成社會觀感的成功而感到開心。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關於旅行

去年12月初去日本京都和東京晃了11天,今年4月底去大阪、神戶、姬路待了8天。讓我明白一些事。

旅行可以跳脫日常生活,暫時以「全新的方式」生活, 好比說為了儲備體力,我的作息「忽然」變得正常。但是能跳出多大的程度,還是看個人。跳出愈多,收獲愈大。

不論好壞, 許多第一次的體驗滿有趣的 (吃飯、風景、遊樂設施、高級旅館), 但幾乎沒有想體驗第二次的事。或者說,同樣的事做二次樂趣就減半了。這時就覺得花費的 C/P 值變低了。

若能找到願意不斷體驗的事,那就是真得覺得有趣的事吧。截至目前為止,我最常自發性作的事,大概就是打電動、看漫畫和寫程式吧。寫程式再細分下去,目前大多寫工具類偏技術而非使用介面的程式。

Btw,兩人旅行的好處是,有個機會逼自己「心甘情願」地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自己或和朋友們旅行較難達到同樣的效果。像最近的旅行,看了安藤忠雄和高地的作品,忽然覺得建築師真是不錯的職業, 能留下自己的作品, 又能長期供世人所用。除了自 high 還兼有實質用處。轉念一想,軟體也有同樣效果,怎麼我卻會從建築作品得到這樣的體悟?

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Sean Cheng: 對話就像傳接球》: 讀了以後大有收獲, 過去也覺得說話直來直往比較好,後來有慢慢修正,視情況調整,但是只是覺得這樣作比較不會惹麻煩。看了這篇的譬喻才想通,考慮對方的個性調整說的內容,是基本該作的。即使是很熟的朋友,家人和女朋友,有時也要思考一下,才能正確地傳達自己的意思。

摘錄幾段文字, 方便日後回想:

兩個人對話就像傳接球一樣。當一個想法在腦中形成,我們將它具象化,像球一樣丟給對方,對方接住,然後再丟回來,一來一往讓彼此的意見交流。
但對方可能手上握的是羽毛球拍或是桌球拍,也一向習慣羽球和桌球的傳接節奏,現在忽然丟過來一顆籃球打到他身上(因為接不住)覺得超莫名奇妙,就會想所以現在你是在挑釁嗎? 為什麼要忽然丟一個這東西過來砸我?
就想像別人在你沒有戴棒球手套的時候,全力向你投出一記速球我們會不會生氣就好。

《[討論] 悲觀者眼中的世界》: 用遊戲來比喻樂觀者和悲觀者的看法,讓我了解一些以前怎麼也想不通的事。悲觀者眼中人生就是款糞Game, 關機會讓週圍的親友痛苦, 但自己又無法從中得到樂趣。樂觀者無法體會悲觀者的想法。想到以前看過一張很傳神的圖,河對岸的人問說「要怎麼才能到對岸?」對岸的人回答「你已經在對岸了」。從自己的角度來看世界,無法理解其它人「理所當然」的困擾。

我沒辦法跳出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的框框,至少可以了解有這回事,減少自己先入為主地看待和解讀別人的言行。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桌遊與人生

今天和久久沒見的K男、try、大頭玩桌遊。玩到《御竹園》時, 特別有感觸。桌遊有點像人生的縮影, 看似充滿運氣, 變化多端, 但是在有目的且策略性地發展之下, 得到的結果會比漫無章法地玩好出許多。

要試個幾輪才會明白有那些方向, 接著了解怎麼依據起始條件和後來獲得的手牌調整發展路線, 最後才能在各種情況下, 將運氣的影響降到最低。即便如此, 運氣還是有一定的影響, 這也是桌遊的樂趣之一。

此外, 無論在什麼樣的逆境, 都要盡可能的思考, 打出自己最好的一步, 步步為營地等待好時機出現。如此獲得成果之時, 也會更加地滿足。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三月的獅子 97 回觀後小感

《三月的獅子》總是會喚起我心裡遺失的碎片, 讓我從新想起過去憧憬的生活方式。

那樣一心一意地追求一個目標, 不間斷地往前、迷惘、再往前、再迷惘, 說不出個合理的理由, 但還是一心向前。

偶而會自認為跳脫出原本的想法, 用更宏觀的角度看待生活, 尋找更多元化的目標。偶而又會想起, 過去那樣單純衝刺的自己。在兩種路線中徘徊。

無法用言語表達清楚的想法, 這部漫畫卻相當生動地刻劃出來, 看得過程常常讓我不能自己。是啊, 我還是想過這樣的生活, 卻也明白自己沒有足夠的才能, 也沒有足夠的毅力。但我不想就此放棄, 還是想再掙扎一陣子。到頭來, 不斷地反覆掙扎, 就是最接近我追求的生活方式吧。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非凡人的孤獨

小時候只是單純地想當一個很聰明很有能力的人。逐漸發覺自己只是比一般人稍微聰明一點, 和那些真正聰明的人相比, 實在不算什麼。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接受這個事實, 或著說, 一部份一部份地接受事實。又在更久以後, 才明白非凡人會有非凡人的困擾, 一種無法言喻的孤獨。

在看《三月的獅子》時, 偶而會想起這點。沒想到在看 Sherlock 第三季第二集的結尾時, 也有這種感受, 片末在一片喜悅中帶了淡淡的傷感, 很棒的結尾。像是在寒冷的冬夜裡, 一人靜靜地走在人煙稀少的馬路, 身處在喧囂的城市中有著自己的一片天地。過去我很享受這種感覺, 年歲漸增, 才發覺這種感覺的另一面: 為自己的獨特而喜悅, 卻也因此沒有可以共享的知音。

慶幸我是在和 YKW 交往後才意識到這點, 相對之下, 心中的缺口也就沒那麼大了。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2009 大學同學會的近況摘要

2009 同學會的的時候, 要求準備一個簡短的投影片報告近況, 當時寫的近況最後一頁如下:

  • 繼續迷惘中
  • 看了費曼的書讓我很想做研究
  • 可是我也很喜歡開發軟體
  • 總之先看著辦

言簡意駭的廢話, 道盡了當時的心情寫照 ...。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2012 技術回顧

過年生病沒啥力氣寫 2012 回顧, 今天總算好多了。總結這年的技術心得的話, 就是以往的工作只需要找出關鍵項目, 然後投入時間於短時間打好基礎, 長時間慢慢補強, 就會有不錯的成果 (如 machine learning、MySQL、Web 開發, 三者可分不同時期來處理)
目前這份工作則得從產品面出發, 同時思考技術和其它層面包含宣傳等事。並在自己技術不足數塊的情況下, 視需求不斷地同時補強兩種以上的基礎 (如 Linux programming, multi-thread programming, async IO, network programming, C++, Android 開發, iOS 開發, 其它各種 domain knowledge )。
需要補強的東西數也數不清, 同事們都很厲害, 所以自己這樣過了一年, 仍覺得進步得不夠快。但是回過頭來看, 其實好像也挺不錯的, 稍微在這沒人的地方自滿一下。
再來至少要維持同樣的水平, 習慣這種步調, 同時提升綜合能力以及技術底。大處著眼, 小處著手!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畢業

早上夢見畢業的場景, 我坐在教室裡看著走廊的同學們排好隊伍要離開學校。

在要離開的那刻, 幾位同學忽然走進教室內互相擁抱, 然後我看見好友之一也走入教室, 看著他眼中泛著的淚光, 我的眼框也不禁溼了。接著淚水自顧自地流了下來。

我明白這是個夢, 不過此刻我只想享受和朋友相擁流淚的感受。曾經只有國中畢業離開公車站、高中畢典離校、大學離開八舍、以及結束最後一次和室友們共住的日子, 這幾段場景讓我有這種深刻的感傷。只怕再過幾年, 這些場景將不自覺地從腦海裡消逝。

再見了, 朋友們。祝我們都展開不錯的新旅程, 偶而碰面再相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