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丁肇中訪問讀後感

深度完整版! 萬字解析鋼鐵人物理學家丁肇中 | 諾獎丁肇中專訪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從報導中可窺視超一流的人的思考方式。 摘錄片段文字如下:

1.
「我做研究,只想解決我的好奇心,其他的都不重要、沒意義。」 「我都說我不知道。我比較忌諱不懂的還裝懂,因為做實驗你要用這種態度,會出很大問題。」 「我唯一不希望的,就是有人跟我討論別人的研究。因為別人的研究成果對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對於別人的錯誤我不了解,但你應該諒解他們。我的意思是,最好不要與別人爭論,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2.
我和媒體沒有來往,研究是不能受大眾影響的,因為科學是「多數服從少數」,少數人把多數人錯誤的認知推翻,科學才能走下去。
3.
這一談,就是四個小時,期間丁肇中只叫對方不停問他關於物理的問題,但為什麼呢?面試一般來說,不應該是面試官發問嗎? 「我問他很不公平呀!因為我知道的比他們多,但他們問我的話,我就可以知道他的想像力到哪。」丁肇中表示,他有個專長,就是可以很快看出來一個人素質如何。

Btw, 發覺我受物理學家的影響滿大的, 像是費曼的故事、《法拉第的故事》還有《另一種鼓聲 - 科學筆記》。

debug

關於 debug, 大師如此開示:

As soon as we started programming, we found to our surprise that it wasn’t as easy to get programs right as we had thought. Debugging had to be discovered. I can remember the exact instant when I realized that a large part of my life from then on was going to be spent in finding mistakes in my own programs.

        — Maurice Wilkes discovers debugging, 1949

做的時候感到很充實, 但想通後卻令人不勝唏噓啊....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適者生存

最近看了一堆 server side C10K 和 async programming 的東西, 覺得這些 framework / PL 和 startup 一樣, 一堆傑出的挑戰者浮現, 亂戰個數年, 然後一堆倒下了, 只剩幾個活下來。

就像戰國時代一般, 傑出者盛多, 但只有適者生存, 不見得是「最強者」生存, 時機和社群生態也有盛大影響。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工作之於人

出社會後,愈來愈常用工作作為衡量一個人的首要指標。聽到一個不認識的人時,第一次事會問「他是作什麼的?」,而不是「他平時休閒作什麼?」或是「他對社會議題有什麼看法?」。也愈來愈容易用金錢量化一件事的價值 --- 這些是我一直想避免的事。

另一方面,偶而我會思考職涯發展的事,但是想想覺得不對, 重點應該是生活,而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應該思考「生」涯發展。但議題擴得太廣後,有些無所適從。或許該隨機作些不同的事,看看能不能跳出 local optimial, 找到其它方向。

我以為我很早就開始思考這些事,不過還是不夠早。或著,這是人生必經之路,得自己慢慢地找到自己的答案。至少有件事比較明確,我不希望自己的成就建立在別人之上。更確切的說,不是「經由比較」得來的滿足感, 而是作些打從心底讓自己愉快的事。如果我成立一家成功的公司而感到開心,希望那份喜悅來自於助人的喜悅,而不是達成社會觀感的成功而感到開心。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閒話測試

剛吹頭髮時隨意翻著《另一種鼓聲 科學筆記》,裡面提到 DNA 的發現者之一克拉克在三十歲才決定要重返學界作基礎研究。起步較晚的他只有一次機會可以賭,所以要慎選題材。他想投入他完全有熱情的項目。最後他找到一個方法: 看自己平時閒聊時繞在什麼主題,那些事就是他最有興趣的事,也是他未來想投入旳事。

以前我也用過一樣的作法,觀察自己聊什麼話題時會情緒亢奮,就知道自己的熱情在那裡。近年來想法太過務實,加上能閒聊「不實用技術」的朋友變少,久了都忘了閒話測試這回事了。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姬路城附近的素食餐廳: 癒し家まぁる

今年三月底姬路城天守閣整修完工, 想去看看。從 Happy Cow 查到這家純素餐廳, 在姬路站的西方, 走路約十分鐘。從姬路城走過去大概15 ~ 20 分鐘吧。

交通

Happy Cow 顯示的店名是 Maaru Organic Cafe, 名稱不太正確。回台灣後找了一下, 正式店名應該是"癒し家 まぁる 姫路店"。

  • 這裡有Google Plus 上的店家資料。
  • 這裡有日本某個網站提供的店家資料。

癒し家まぁる在 AEON Town 的一樓, 我當時是先從 Google Map 找到姬路站西方的 AEON Town (イオンタウン), 才找到這家店。

Btw, AEON Town 超市的 Kit Kat 很便宜, +Hui 失心瘋的買了好幾包。後來每到一家甜點店或超市, 就要比一下 Kit Kat 價錢, 證實當初在 AEON Town 買的最便宜...。

營業時間

印象中是開到18:00

餐點

不錯吃的燉飯 (無蛋無奶), 飯量有點少, 剛好可以留點空間填點心。

植物奶口味漢堡排, 味道稍微淡了點, 應該點蕃茄口味才是。

無蛋無奶的抹茶蛋糕, 蛋糕本身乾乾的, 沾旁邊的白醬和配香蕉吃, 口感不錯

忘了名稱, 看它是大人氣又有冰淇淋就點了。口感變化很多,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女生喜歡吃一大杯的冰淇淋聖代了....

Btw, 後來又吃了其它家餐廳的 vegan 甜點, 發覺共通點是用香蕉作出滑滑的口感, 藉此補足沒有使用鮮奶而乾乾的蛋糕。

雜記

不經意地翻著小時候讀的書, 才發覺過去影響我甚深的書和人物, 無聲無息地從我腦裡消失許久。剛好下午看了 About Time, 想想主角老爸的話, 忽然覺得小時候讀閒書寫筆記的時光, 比滑手機看 Facebook 有意思許多。

或著這和《午夜巴黎》所述的一樣, 每個年代的人都會嚮往上個年代的時光, 只是我剛好處於紙本轉換為數位的過渡時期, 因此中意紙本多一些。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大阪素食餐廳 ORIBIO Cafe

官網: ORIBIO Cafe, 官網有英文版連結。

這家是在大阪吃到最好吃的素食, 和京都的 Vegans CafeMorpho Cafe 一樣,是我在日本會想特別去吃的素食,京都兩家店的詳情可以參考布魯桑的食記:

這裡介紹鮮少看到介紹的 ORIBIO Cafe。這家好像要先預約? 我是先寫英文寄信去預約,店家回信說先看官網菜單點餐的話,部份飲料會有對折。

交通

ORIBIO Cafe 不太好找, 以前有人寫過介紹, google 搜到他的食記,我才知道有這家店。不過它好像換過位置,現在的招牌更不顯眼,幸好 Google Map 定位正確,所以照著 Google Map 走就可以找到了, 走路距離很短,不過從大阪市中心出發要 40 ~ 50 分鐘才會到。比方說從梅田出發的話,搭御堂筋線到桃山台駅,出站搭公車 2 號、3 號或 11 號到佐竹台六丁目,下車後往前走一點到十字路口左轉上坡,在右側會看到.......被內科招牌擋住的 ORIBIO Cafe 的名稱 (點圖可放大)。餐廳在 B1。

餐點

官網有菜單可看,都沒有用肉魚蛋和動物成份,部份餐點有奶,好像也沒有用五葷,但是我有吃五葷就沒特別注意。進入店內後,店員會拿寫有日文和英文的說明單,請客人勾選不吃那些東西。上菜時也有再強調,可以放心使用。

等了很久的壽司,每個口味都滿特別的,由左至右是笳子、蒟蒻、蕃茄、酪梨和杏鮑菇。蕃茄的口感相當特別,出乎意料的好吃。

好吃的蓋飯!上面黃色的是豆類製品,口感滑嫩順口,一下就吃完了

今日拉麵,味道也不錯,不會辣。同行人士喜歡麵條的口感。個人覺得 Morpho Cafe 的拉麵更有特色 (去年去京都時我們去點了好幾次)。還有東京車站內的 T's Tan Tan 口味豐富, 有多種選擇。

同行吃葷的人士說口感很像豬肉。旁邊的醬不錯,無奶無蛋

ORIBIO Cafe 也有賣許多素食食材和零食,日本的素食餐廳似乎都是自己作素肉,也會販賣自己作的各種不同口感的素肉。話說回來,日本的素食餐廳好多家都叫作 Cafe, 不知道為什麼。

關於旅行

去年12月初去日本京都和東京晃了11天,今年4月底去大阪、神戶、姬路待了8天。讓我明白一些事。

旅行可以跳脫日常生活,暫時以「全新的方式」生活, 好比說為了儲備體力,我的作息「忽然」變得正常。但是能跳出多大的程度,還是看個人。跳出愈多,收獲愈大。

不論好壞, 許多第一次的體驗滿有趣的 (吃飯、風景、遊樂設施、高級旅館), 但幾乎沒有想體驗第二次的事。或者說,同樣的事做二次樂趣就減半了。這時就覺得花費的 C/P 值變低了。

若能找到願意不斷體驗的事,那就是真得覺得有趣的事吧。截至目前為止,我最常自發性作的事,大概就是打電動、看漫畫和寫程式吧。寫程式再細分下去,目前大多寫工具類偏技術而非使用介面的程式。

Btw,兩人旅行的好處是,有個機會逼自己「心甘情願」地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自己或和朋友們旅行較難達到同樣的效果。像最近的旅行,看了安藤忠雄和高地的作品,忽然覺得建築師真是不錯的職業, 能留下自己的作品, 又能長期供世人所用。除了自 high 還兼有實質用處。轉念一想,軟體也有同樣效果,怎麼我卻會從建築作品得到這樣的體悟?

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Sean Cheng: 對話就像傳接球》: 讀了以後大有收獲, 過去也覺得說話直來直往比較好,後來有慢慢修正,視情況調整,但是只是覺得這樣作比較不會惹麻煩。看了這篇的譬喻才想通,考慮對方的個性調整說的內容,是基本該作的。即使是很熟的朋友,家人和女朋友,有時也要思考一下,才能正確地傳達自己的意思。

摘錄幾段文字, 方便日後回想:

兩個人對話就像傳接球一樣。當一個想法在腦中形成,我們將它具象化,像球一樣丟給對方,對方接住,然後再丟回來,一來一往讓彼此的意見交流。
但對方可能手上握的是羽毛球拍或是桌球拍,也一向習慣羽球和桌球的傳接節奏,現在忽然丟過來一顆籃球打到他身上(因為接不住)覺得超莫名奇妙,就會想所以現在你是在挑釁嗎? 為什麼要忽然丟一個這東西過來砸我?
就想像別人在你沒有戴棒球手套的時候,全力向你投出一記速球我們會不會生氣就好。

《[討論] 悲觀者眼中的世界》: 用遊戲來比喻樂觀者和悲觀者的看法,讓我了解一些以前怎麼也想不通的事。悲觀者眼中人生就是款糞Game, 關機會讓週圍的親友痛苦, 但自己又無法從中得到樂趣。樂觀者無法體會悲觀者的想法。想到以前看過一張很傳神的圖,河對岸的人問說「要怎麼才能到對岸?」對岸的人回答「你已經在對岸了」。從自己的角度來看世界,無法理解其它人「理所當然」的困擾。

我沒辦法跳出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的框框,至少可以了解有這回事,減少自己先入為主地看待和解讀別人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