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關於「學習」的新體悟

我們理解事物的方式和 machine learning 其實沒有兩樣, 就是看很多例子 (input+output) 找出規則 (model), 想辦法套規則預測新的結果

如果這個規則愈有系統性或愈好理解, 就愈有機會擴充成更好用 (通用) 的規則, 解決更多問題

有時候會先學別人整理好的規則, 加速上手時間。累積夠多的規則後, 有更高的機率能「觸類旁通」, 用更少的例子掌握到新的規則怎麼用

不管是什麼規則, 最終都會成為自己理解的版本。使用上有問題時, 和別人比對才會發覺哪裡理解錯了; 或是理解無誤, 是原有的規則有漏洞。無論何者, 結果都是修正自己理解的版本

順著這個思路, 就不需要糾結到底有沒有掌握到「正確」的規則, 反正最後都是自己的版本, 能用來解決在自己情境下的問題即可。有時看得太多反而索引速度變慢, 不見得更好用。

舉例來說, 「一般來說 90% 適合用 A 作法, 10% 適合用 B 作法」, 而我的環境出現適用 B 的情況占 80%, 那我理解的版本就該先試 B 才對。

所以看任何東西就腦補一下, 自己覺得說得通, 就先用這個 0.1 版規則試看看; 之後溝通或使用上有問題時, 再多查一下資料修正成 0.2 版。

長期這麼做都覺得很順暢後, 就會對這個「meta 規則」更有信心, 而能更快理解各種不同規則

目前覺得最大的瓶頸是記憶力, 需要適當的索引方式找回以前建立的各種

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魔術方塊盡可能不用公式 3x3 的解

目標是一個月後不會忘記, 先用 layer by layer 入門, 然後理解了 F2L, 可以少記第二層邊塊的公式。

最後看到 ry 推薦 8355, 這樣連第三層的十字和邊塊都不用記, 可以用理解的方式拼完 8355 的 83 (=F2L - 1) 和 5, 唯一要記的是第三層的角塊 ( 最後一個 5 )。

不過最後一個 5 是用 sexy move 解, 所以即使忘了, 也很容易試出來。目前還沒理解為什麼一定要用 R U R' U', 還有為什麼整套作完結果會正確。

魔術方塊 2x2 懶人稍微快一點的解

一方面是練英聽, 一方面是好奇有什麼好記且更快旳 2x2 魔術方塊轉法, 年假中我看了許多 2x2 英文教學影片。

看了好幾版不同的 Ortega Method 教學, 忽然想到只要在轉第一面時故意轉出沒有 bar 的第一層, 這樣轉完第二面後就只會有兩種結果: 只有一條 bar 或是完全沒 bar。

後者不太需要背就能理解怎麼轉, 換句話說, Ortega Method 的 5 種方法, 只需記一種而已, 而且一條 bar 的版本步驟不長。

OLL 的七種轉法我也偷懶只記兩種對稱的版本, 相當於只記一種。

所以步驟簡化成:
  1. 轉出沒有 bar 的第一面
  2. 找出正確的角度套入我唯一會的 OLL 公式轉成我會的盤面, 然後套唯一會的 OLL 公式轉好第二面
  3. 90% 的情況會套唯一會的 Ortega Method 一種公式搞定

可能是我手速不夠快, 中間也有一些找方位的步驟, 整體完成時間是 25 ~ 50 秒左右, 比過年前 2 ~ 3 分鐘進步不少。

不過更重要的是, 在這過程中, 我找回了遺失許久的 Just for Fun 心態, 太感動了~

參考資料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漫步在冬夜 (2)

2018 年年底我剛換工作, 第一次去美國出差。不知為何, 一直很懷念那次的出差。

或許是有許多新鮮事, 像是第一次到美國、第一次住美國 AirbnB 的一層樓住宅、第一次和朋友和同事們一起住一起出差、久違的十分鐘到公司、公司室外寒冷的空氣和室內溫暖的反差、下班後漫長的自由時間,以及晚上和同事們散步去便利商店買宵夜等

即使過了四年, 當時許多瑣碎的事還是歷歷在目, 像是去餐廳吃飯、逛大賣場、深夜瞎聊、週末直接睡到下午四點才醒來、去百貨公司幫老婆買包包、自己一人去百貨公司手機差點沒電回不了住宿的地方等。

看著 2011 前後的許多文章, 我已不記得當時的細節了, 當時的隨筆很有意思, 意外發現我很喜歡「隨意」的感覺。

也許, 我一直在追求的生活, 就是這種忙碌中的隨意吧。


Ps. 上回寫下「漫步在冬夜」的心境時, 也是在國外。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2022 一球入魂

今天久違的和老球友們去交大打球,這次意外的上籃不會喘!體力反而比上次好,但是我最近也沒有比較常運動,難道是抬兒子練出來的體能?

難得天氣也很好,不冷不熱,打了兩場 1:1:1,四場 2:2,除了最後一場連續上籃兩次後覺得有點疲倦,大部分時間都還不錯,左膝最後有一點痛。

打球真是檢視體能的好方法~

可惜老球友之一要出國深造一陣子,以後要揪打球又更難了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像個投資人思考以及保有好奇心

 7/19 的時候看到這篇 The Best Engineers Think Like Investors, Not Builders

節錄裡面的內容

It was this mindset that helped them ask smarter questions, prioritize better, and set themselves apart. Like an investor they:
* focused on work that paid off sooner than later
* calculated if the work was worth their time or not
before diving into it
* weighed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their work

看完後讓我串起很多事, 較為明確地掌握到更上層次的思考方式

最近卻因此困擾, 覺得有些事不太對, 但我不知道是什麼。直到看詹姆士的一口定江山系列影片後才想通, 過度從投資角度思考時間的價值, 讓我失去了好奇心, 而好奇心一直都是我核心的樂趣來源, 可以說我之所以覺得某些事有趣, 一部份源自於好奇心

接下來的課題是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吧, 雖然過去十多年來也是不斷在興趣和收入間拉扯, 這樣一想, 這其實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或著說找出更適合自己工作和生活切換的方式 

忽然又更理解志祺在漫報 podcast 裡說的要找多份成就感和嗜好, 分散風險

還有以前 cloudmosa 老闆說的「作些調劑身心的事也不錯」, 「不要 burn out」

然後再次想起高中時和社團學長聊過的事, 很多事就是要自己走過一遭才懂, 似乎沒有「教學」這回事, 最多就是引導他人稍微快一點走完過程, 於是有了相似的經驗, 就到了同樣的高度了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銀行與貨幣的隨手記

 寫於 2019/02/17

-------------------------------------

最近讀銀行貨幣相關的資料, 和一些不同的朋友聊, 總結下來, 覺得先明白一些前提, 會比較好理解

1. 貨幣的功用

讓資源更容易流動。就像交通便捷增加人貨的移動, 會有正面的發展, 貨幣讓資源更易流動

2. 貨幣購買力的含意

假設貨幣量固定不變, 隨著資源的增加, 同樣面額的貨幣能買到的東西就變多了 (購買力上升), 如此一來, 大家會傾向於延後消費。大家延後消費, 導致通貨緊縮, 這違反讓資源容易流動的前提

3. 通貨澎漲比通貨緊縮好

通澎表示之後貨幣的購買力下降, 所以會鼓勵大家先消費, 一個人的支出會是另一個人的收入, 促進資源流動 (但從環保的角度來說不見得是好事, 不在此討論)

4. 銀行體系的目的是溫和的通澎

所以要有方法可以控制貨幣量, 並能逐漸增加貨幣。可以是央行印鈔或是讓銀行放貸產生貨幣 (使用上一致, 但沒有對應的實體鈔票)。現行體制選擇後者, 也許是前者控制上比較麻煩, 若是政府帶頭使用 cryptocurrency (不需去中心化), 控制上應該就比較簡單, 也許會有不同的局面。

回到銀行放貸部份。若放貸時是真的用存戶的存款, 貨幣的量會固定, 在資源會逐漸增加的前提下, 這樣會導致緊縮。所以放貸時產生新貨幣 (債務即錢), 才符合往溫和通澎的方向

存款準備率、壞帳處理方法, 都是以此為前提衍生的配套機制, 不管它們是否反直覺, 特殊狀況是否難處理, 都是必要之惡, 因為前提就是要溫和的通澎, 銀行是央行 (政府) 附屬達成此目的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