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駱人德屁聚會

上週忘了啥原因, 苦悶的阿德和人很兇說要找時間到台北聚聚, 嘴炮一番。上週人很兇很兇地問我說要不要約上週末聚聚, 結果拖拖拖最後卡到我的時間沒成行, 改這週聚。本著一人拉一人, 大家公平的原則, 人很兇找我, 我就打電話找阿德, 然後阿德找阿屁, 豬先生週末應該不會在台北, 約個四人恰恰好, 就敲定今天的聚會。

原本想約中午聚餐, 阿德大牌地沒空, 說改約下午, 約得過程嘴炮如下:
  • 駱: 下午幾點啦
  • 德: 都可以
  • 駱: 那就一點
  • 德: (毫不猶豫) OK
  • 駱: 最好是中午不行, 改約一點就可以啦
盧來盧去, 最後改約比較合理的下午兩點。
到台北後, 阿德說什麼台北車站有個「集合點3」, 以後可以改約這個地方碰面。在台北車站來來去去十年多, 我從來注意過有這種鳥地方。到台北車站碰面後, 趁著阿屁還沒來, 我們先去看看集合點3是啥鬼。結果還真的有這種地方, 不過我們找到的是「會面點4」, 從南一門旁, 從 B22 柱子附近的電扶梯往下走, 到 B1 後再走個十步左右會看到上方有個牌子寫著「會面點4」。看來以後碰面可以改約「會面點4」, 若對方不知道在那的話, 就這麼說: 「先找到南一門, 再找到旁邊的 B22 柱, 在柱子旁有個電扶梯, 下去後 ... 」。

到「會面點4」沒多久後, 怕阿屁找不到我們, 撥了個電話給他, 結果阿屁已到原定的集合位置, 問我們在那, 就在我回答完「會面點4」並得到如預期的回應「那是在那裡啊...」, 正準備說明走法後, 阿德就說我們上去找他吧 ...。真是太可惜了, 沒能在「會面點4」碰頭。

四人碰面後, 沒任何計畫, 阿德提著一盒甜甜圈說他肚子餓, 就上台北車站二樓找個飲料店坐, 阿德去吃個午餐再回來聊。然後就是嘴炮嘴炮, 沒啥重點, 享受互相吐嘈的樂趣。

聊到四點半多, 人很兇覺得難得來台北一趟坐在這一整天太虛了, 就改去京站逛台隆手創館。結果大家超認真的一項一項東西拿起來討論這能做啥, 講些垃圾話, 差不多看遍七八成的東西, 大概逛了兩小時左右, 真是瘋狂。結果又是大家都沒買東西, 只有我一個人有買。我買了個按摩頸部的東西, 用起來滿舒服的, 不知實際功效如何。另外有看到鴨子和企鵝造型的指甲剪有點想買, 不過用嘴喙的部份剪指甲, 嘴喙擋住視線, 剪起來有點可怕, 很可能剪到肉, 而打消買它的念頭。

然後在京站 B3 吃個飯, 繼續閒聊, 我在吃飯前坐著的時候, 已是一趴下去就會睡死的狀態, 大家也很累。即使如此, 吃完飯大家仍想再多聚一會兒, 繼續有一話沒一話的搭著, 有聊到一些大學時住宿的往事, 最後到八點多才散會。偶而老友如此聚會真是不錯, 期望我和老友們都能保持如此的心態, 再忙也會抽個時間, 偶而聚聚, 閒聊近況, 和懷念過往雲煙。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電學之父 - 法拉第的故事》讀書心得

上篇記錄讀後的感受, 這篇純粹記錄讀書心得。

第一章提到法拉第在學徒時期閱讀撒華滋寫的提昇悟性的方法, 對法拉第學習的方式有深遠影響 (p26)。這幾點也讓我獲良多, 重新體視學習方法和其帶來的影響:
  1. 需要做個人手記
  2. 需要持續上課
  3. 要有讀書的伴
  4. 要成立讀書會
  5. 學習仔細的觀察與精確的用字
意即, 要不斷消化吸收知識, 與人討論, 並能簡單易懂地說明給別人聽。如此一來, 才算是習得知識, 提昇自己的思考能力。這都不是短時間能有所成效, 需經年累月不斷練習, 養成習慣, 才會有成效。剛好和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有些呼應, 而能體會得較多一些。自己寫筆記、寫給別人看、能因人而異說明清楚, 這三者反映出的理解程度, 有很大一段落差, 可當作另外一篇獨立議題來討論。

在第二章和後面的一些描述, 提到法拉第早年受到別人的輕視, 讓法拉第查覺追求知識的人們, 並不如他原先想像般的也有更高的道德良知, 反而因爭取名利而表現相反的行為。法拉第這麼回顧 (p68):
教育的開始與結束, 都是謙卑。謙卑是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這種不足感, 不是跟人比較的, 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真實的貧乏。學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的不足。... 所以, 真正的教育在於自我反省, 這種自覺, 就是教育的真諦。
回想中國古人的一些論點, 如《禮記‧學記》提到: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不論東西方, 追求一些思想到本源後, 似乎會回歸到同樣的觀念。

法拉第查覺受過高等知識 (p177), 不代表有基本的邏輯明辨是非, 讓他很心灰意冷, 而提倡應該將數學和物理納入基本教育裡。
有一位法官攻擊他道: 「科學也不過是一種狹窄的思想, 怎麼能知道靈異世界背後的博大精深? 」 法拉第沒有直接回答他, 法拉第認為這位高級分子的反應, 是高等教育出問題, 以致於不能培養出在基本問題上有分辨能力的知識分子。法拉第回覆道: 「這不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所該問的問題, 這提醒了我, 今日許多知識分子已喪失對基本問題的分辨能力, 如同未受教育的人一樣。」
首先我想到莊子說的「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 束於教也」, 不過我沒有完全理解法拉第的論述, 我有時也會懷疑若科學的基本邏輯有誤 (假設 -> 求證), 是否就無法解釋一些事? 或是我沒有深刻地理解科學精神? 愈深入理解科學, 愈覺得這世上不能用科學解釋的事比能解釋的事多太多了。許多日常生活運作已久的現象, 學得愈深, 發覺愈難仔細地描述內部到底如何運作, 只能模糊猜測概觀。從法拉第的言行舉止可知, 法拉第知道科學的這些限制和人類渺小的知識, 然而, 法拉第選擇從正面用科學的方式探究背後的成因。就像他做了十年實驗仍無法確定電磁的交互作用 (145)。

另外令我好奇的是, 法拉第對上帝有堅定的信仰, 並提到這種信仰和科學精神並無衝突。過去我覺得兩者有所衝突, 還在摸索法拉第的觀點中。科學的精神讓人很難輕易接受任何事物, 相反的, 一但累積足夠證據接受一項事物後, 也不會輕易改變過去的認知。在穩定的知識基石上, 緩慢但確實地朝對的方向往上前進。

《電學之父 - 法拉第的故事》讀後感

偶然的機會下, 看到別人推薦這本, 順手買來讀讀。沒想到, 光是翻閱前言就覺得這本書相當有趣。為了能慢慢享受閱讀本書的樂趣, 我沒急著一口氣讀完, 而是偶而讀個一小段, 分成多天讀完。

了解法拉第純樸到不知變通的個性, 以及對待科學的真誠, 又燃起我心中微弱的火種。在第十一章裡 (p109), 法拉第遭到學界的人中傷, 他妻子撒拉這麼對他說:
我寧願你像一個孩子, 因單純而受到傷害; 也不要像一個小人, 因受傷害而處處對人提防。
讓我想到, 在過去不長的人生歲月裡, 偶而會因一些堅持而很感到很累, 幸好有剛好看到母親的言行, 重新拾起我認為「正確的事」。現在看到法拉第的情況, 更有感觸。

書中提及法拉第為科學樂此不彼的一生, 拒絕接受名利來衡量他在科學的發現, 而以在研究科學中已獲得大大的喜悅, 不斷地回絕各種職務邀約和酬勞。讓我多少能明白, 為何有些數學家、科學家, 會不願接受獎項。那種為科學發現而喜悅, 深怕單純之心被摻雜其它情緒的思維, 不是身處在名利世界的我們所能體會的, 反而會用「只是想拒絕獲獎來提昇名氣」這種說詞看待他們。

法拉第的戀愛觀和他妻子默默的支持也令人為之動容, 在為他笨拙的表現大笑之餘, 也深深感到認同。像是他對妻子描述的這段話 (p95):

我是一個糊塗的人,因為我的頭腦掛念太多東西,
甚至當我在想念妳的時候,我仍想到
氯氣、油燈、合金、水銀、戴維、五十個煉爐,還有許多實驗細節,
因此我常落入一種心不在焉的窘境。
昨夜,我在書中發現皇家學院的鑰匙夾在書中,
我急忙送回,免得明天學院無法開門,
我的思想雖然常有紛擾,但是我知我心鑰匙的所在,
希望妳幫助我,看顧我心的鑰匙。

在書本的末頁, 讀著附錄的年表。從頭檢視法拉第的一生, 讀到「一八六七年 逝世」這行, 我不禁鼻頭一酸, 為這位謙遜的大科學家回歸天國感到不捨。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湖畔散記 (2)

中午吃飽飯, 忽然想去湖邊散散步、看看書。大概是清明節連假的影響, 今天沒什麼人, 放眼望去都是空曠的景色, 只有水聲迴響在四週。

沿著湖邊走著, 刻意挑平時沒走過的路徑前進, 每到一個小地方, 就看看不同角度的湖面和後方的背景。看見蓋到一半的大樓, 隨意想著有的沒的事。路邊樹上也有長長的豆莢, 試著從不同的角度觀看豆莢和樹梢, 想像在照片四角的小天地裡, 它們會是什麼模樣。

走到平時休息的涼亭, 人煙稀少, 又不會向風, 可以靜靜地看書。拿下眼鏡放空看著週圍的樹叢, 任思緒奔馳。想法轉個幾轉, 自然地往人生方向奔去。有了過去數載的經驗後, 我明白這種事急不來的, 總要費盡心力思考, 不斷回顧過去, 思索未來, 中途和許多朋友談論, 才會得到一個踏實的決定。所以, 我並不著急, 反而有些享受這樣的過程。

回過神後, 心中似乎已有答案。也不知坐了多久, 該是起身走走, 活動一下筋骨。再沿著另一側的路徑, 前往下一個涼亭閱讀。

到涼亭後翻開《法拉第的故事》, 光是前言就緊緊抓住我的目光, 無奈這個涼亭沒有遮風的地方, 雖然鄰近湖邊可聽著水車翻轉的聲音, 卻得看天候才方便閱讀。只好合起書本, 啟程回家。

發動機車後習慣性地看看時間, 原本看天空陰暗, 以為已過了許久, 沒想到才過去一小時多。有種進入另一個時空探索自我數日, 現實卻只過一小時的錯覺。我靜靜地騎在路上, 結束這短暫的探索之旅。

《學會思考,你贏定了!》讀書心得

這本書在說明「批判性思考」, 如何讓論點更為紮實, 如何分清楚對方論點的問題。前面的法則比較明確並附有簡短易懂的例子, 像是調整語句順序, 讓論點更為緊密 (博客來有試讀), 或是注意別過度推論, 列舉更多例子歸納出合理的共通立基點, 或是尋找更多正反例子做為背書, 並要引用公正的資料來源提高參考價值。

中間開始有不少邏輯論述, 理工背景的人比較讀慣了, 就只是當作複習而已, 像是「若 p 則 q」和「若 ~q 則 ~p」等價。再後面的討論比較廣, 比較難從舉例中體會作者倡導的法則, 這也是寫書的困境, 只能盡量用大部份讀者會有共鳴的例子, 有時會舉例過淺, 或是難免漏了一些讀者。

附錄一提出常見的思考謬誤類型, 並舉了不少例子, 比較容易體會 (像是「若 p 則 q」,  ~p 成立無法推論出任何結果)。附錄二強調要清楚定義詞彙, 並舉例說明定義清楚和沒定義清楚的情況下, 討論會有何分別, 很有說服力。

整體來說, 讀了這本書後, 會更注意日常生活對話的不嚴謹, 會更注意別人論點是否合理, 有助於自己從平日練起嚴謹的思維, 還不錯看。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這段話超帥的: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簡單易懂地說明因時空成長的背景不同,許多事情是無法說通的。直到最近一兩年才體會到這點,很多時候要有對應的情境才會明白。在沒有類似的情境時,很難理解別人設計的考量。自己在和別人分享想法時,也會考量這點,適時地說明或適時地點到為止。

對個人的學習來說,則是適當地在所處的環境下學習,別強學無法理解的事;另一方面,要積極地擴展自己的視野,像是藉由做沒做過的事、和不同背景或環境的人談話、或是自己換個環境等方式來補足自己受限的地方。

網路上查一下,會發覺大家對這三句話有相似而不同的引伸解讀。這是閱讀古文有趣的地方之一,歷經千年的考驗,簡短豐有智慧的話語,反映出各個人由過去的經歷帶出的觀點。

ps. 因為這段話實在太讚了,忍不住換掉之前在 Plurk 用一陣子的標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