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 2019/02/17
-------------------------------------
最近讀銀行貨幣相關的資料, 和一些不同的朋友聊, 總結下來, 覺得先明白一些前提, 會比較好理解
1. 貨幣的功用
讓資源更容易流動。就像交通便捷增加人貨的移動, 會有正面的發展, 貨幣讓資源更易流動
2. 貨幣購買力的含意
假設貨幣量固定不變, 隨著資源的增加, 同樣面額的貨幣能買到的東西就變多了 (購買力上升), 如此一來, 大家會傾向於延後消費。大家延後消費, 導致通貨緊縮, 這違反讓資源容易流動的前提
3. 通貨澎漲比通貨緊縮好
通澎表示之後貨幣的購買力下降, 所以會鼓勵大家先消費, 一個人的支出會是另一個人的收入, 促進資源流動 (但從環保的角度來說不見得是好事, 不在此討論)
4. 銀行體系的目的是溫和的通澎
所以要有方法可以控制貨幣量, 並能逐漸增加貨幣。可以是央行印鈔或是讓銀行放貸產生貨幣 (使用上一致, 但沒有對應的實體鈔票)。現行體制選擇後者, 也許是前者控制上比較麻煩, 若是政府帶頭使用 cryptocurrency (不需去中心化), 控制上應該就比較簡單, 也許會有不同的局面。
回到銀行放貸部份。若放貸時是真的用存戶的存款, 貨幣的量會固定, 在資源會逐漸增加的前提下, 這樣會導致緊縮。所以放貸時產生新貨幣 (債務即錢), 才符合往溫和通澎的方向
存款準備率、壞帳處理方法, 都是以此為前提衍生的配套機制, 不管它們是否反直覺, 特殊狀況是否難處理, 都是必要之惡, 因為前提就是要溫和的通澎, 銀行是央行 (政府) 附屬達成此目的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