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丁肇中訪問讀後感

深度完整版! 萬字解析鋼鐵人物理學家丁肇中 | 諾獎丁肇中專訪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從報導中可窺視超一流的人的思考方式。 摘錄片段文字如下:

1.
「我做研究,只想解決我的好奇心,其他的都不重要、沒意義。」 「我都說我不知道。我比較忌諱不懂的還裝懂,因為做實驗你要用這種態度,會出很大問題。」 「我唯一不希望的,就是有人跟我討論別人的研究。因為別人的研究成果對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對於別人的錯誤我不了解,但你應該諒解他們。我的意思是,最好不要與別人爭論,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2.
我和媒體沒有來往,研究是不能受大眾影響的,因為科學是「多數服從少數」,少數人把多數人錯誤的認知推翻,科學才能走下去。
3.
這一談,就是四個小時,期間丁肇中只叫對方不停問他關於物理的問題,但為什麼呢?面試一般來說,不應該是面試官發問嗎? 「我問他很不公平呀!因為我知道的比他們多,但他們問我的話,我就可以知道他的想像力到哪。」丁肇中表示,他有個專長,就是可以很快看出來一個人素質如何。

Btw, 發覺我受物理學家的影響滿大的, 像是費曼的故事、《法拉第的故事》還有《另一種鼓聲 - 科學筆記》。

debug

關於 debug, 大師如此開示:

As soon as we started programming, we found to our surprise that it wasn’t as easy to get programs right as we had thought. Debugging had to be discovered. I can remember the exact instant when I realized that a large part of my life from then on was going to be spent in finding mistakes in my own programs.

        — Maurice Wilkes discovers debugging, 1949

做的時候感到很充實, 但想通後卻令人不勝唏噓啊....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適者生存

最近看了一堆 server side C10K 和 async programming 的東西, 覺得這些 framework / PL 和 startup 一樣, 一堆傑出的挑戰者浮現, 亂戰個數年, 然後一堆倒下了, 只剩幾個活下來。

就像戰國時代一般, 傑出者盛多, 但只有適者生存, 不見得是「最強者」生存, 時機和社群生態也有盛大影響。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工作之於人

出社會後,愈來愈常用工作作為衡量一個人的首要指標。聽到一個不認識的人時,第一次事會問「他是作什麼的?」,而不是「他平時休閒作什麼?」或是「他對社會議題有什麼看法?」。也愈來愈容易用金錢量化一件事的價值 --- 這些是我一直想避免的事。

另一方面,偶而我會思考職涯發展的事,但是想想覺得不對, 重點應該是生活,而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應該思考「生」涯發展。但議題擴得太廣後,有些無所適從。或許該隨機作些不同的事,看看能不能跳出 local optimial, 找到其它方向。

我以為我很早就開始思考這些事,不過還是不夠早。或著,這是人生必經之路,得自己慢慢地找到自己的答案。至少有件事比較明確,我不希望自己的成就建立在別人之上。更確切的說,不是「經由比較」得來的滿足感, 而是作些打從心底讓自己愉快的事。如果我成立一家成功的公司而感到開心,希望那份喜悅來自於助人的喜悅,而不是達成社會觀感的成功而感到開心。